医用电梯加装改造安全管理与维护

2025-09-08

医用电梯加装改造安全管理与维护:守护医疗垂直运输生命线

医用电梯作为医院“生命通道”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加装改造需严格遵循医疗场景的特殊需求(如承载急救设备、保障病患安全、适配医疗流程),安全管理贯穿全流程,维护则需兼顾“高可靠性”与“应急响应速度”。以下从加装改造的安全管理要点、后期维护体系两方面,结合医疗行业规范(如GB 7588-2023《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》、WS 431-2023《医院医用电梯安全管理规范》)展开详细说明。

一、医用电梯加装改造的安全管理:全流程把控,锚定医疗场景核心需求

医用电梯与普通电梯的核心差异在于“医疗属性”——需承载担架/轮椅、医疗器械(如呼吸机、除颤仪),且运行需绝对平稳(避免加剧病患不适)、应急功能需即时响应(应对急救场景)。因此,加装改造的安全管理需围绕“医疗适配性、结构安全性、运行可靠性”三大核心,分阶段严格管控。

1. 前期规划:精准匹配医疗需求,规避源头风险

前期规划是安全管理的基础,需结合医院科室布局、患者流量、急救流程制定方案,重点关注以下3点:

需求调研与参数确定:根据使用场景(如住院部、急诊科、手术室)明确核心参数,避免“通用化”设计导致安全隐患。例如:

  承载能力:住院部电梯需适配担架(长2.2-2.4m)+医护人员(2-3人),额定载重量需≥1000kg(建议1250kg),轿厢内净尺寸需≥1.6m(宽)×2.4m(深),确保担架可横向平放(避免倾斜导致病患滑落);

  运行性能:急诊科电梯需具备“医用急救模式”,运行速度建议1.6-2.5m/s(缩短急救运输时间),且启动/制动加速度≤0.8m/s²(避免颠簸引发病患血压波动或伤口裂开);

  无障碍设计:轿厢内需预留轮椅固定装置(如扶手、卡扣),呼梯按钮高度≤1.1m(适配轮椅使用者),且配备语音播报(提示楼层、开关门状态),满足视力障碍患者需求。

结构安全评估与合规性审查:

  委托具备“医疗建筑检测资质”的机构,对加装改造区域的建筑结构进行检测,重点核查楼板承重(医用电梯静载重量通常比普通电梯高20%-30%,需确保楼板承载力≥2.5kN/m²)、墙体强度(井道墙体需能承受电梯运行时的侧向力)、消防间距(电梯井道与病房、手术室的距离需符合消防规范,避免火灾时烟气扩散);

  方案需通过医院医务处、后勤保障部、消防部门联合审查,确保符合《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》《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》等要求(如手术室专用电梯需具备防污染设计,轿厢材质需耐消毒、易清洁)。

供应商与施工方筛选:优先选择具备“医用电梯生产许可证”“医疗设备安装资质”的企业,避免选用普通电梯改造团队。需核查供应商过往案例(如三级医院医用电梯加装项目)、售后服务能力(如是否有24小时医疗应急维修团队),同时要求施工方提供“医疗场景施工方案”(如避免施工噪音影响病房、设置施工区域与诊疗区域的物理隔离)。


2. 施工过程:强化现场管控,保障医疗秩序与施工安全

医院属于“持续运营场所”,施工过程需平衡“改造进度”与“医疗安全”,避免影响正常诊疗,重点管控以下4点:

施工区域隔离与防护:

  采用防火、隔音的临时围挡(高度≥2.5m)将施工区域与病房、走廊隔离,围挡需张贴“施工警示标识”“医疗通道绕行指引”;

  施工区域入口设置“二次换鞋区”“手部消毒区”,施工人员需穿医用防护服、戴口罩(避免携带病菌进入诊疗区域),工具与材料需经过消毒后入场(尤其涉及手术室、ICU附近施工时)。

关键工序质量管控:

  井道施工:若需新建或改造井道,需严格控制垂直度(偏差≤0.5‰),避免电梯运行时导轨偏移导致卡顿;井道内需设置应急照明、消防应急通道(符合医疗消防要求);

  设备安装:轿厢内扶手、担架固定装置需采用不锈钢材质(耐消毒、防腐蚀),且边缘需做圆角处理(避免划伤病患);门机系统需安装“防夹人保护装置”(如红外光幕,灵敏度需高于普通电梯,确保轮椅、担架通过时不会被夹);

  电气系统:医用电梯需采用“双回路供电”(避免断电导致电梯停运,影响急救),且配备应急电源(UPS),断电后需能维持电梯运行至最近楼层并开门;电气线路需与医疗设备线路分开敷设(避免电磁干扰,影响心电监护仪、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)。

施工进度与医疗需求协同:

  制定“错峰施工计划”:核心诊疗时段(如8:00-17:00)仅进行无噪音、无粉尘的工序(如设备调试),噪音较大的工序(如墙体拆除、钻孔)安排在夜间(22:00后)或节假日,且需提前告知相关科室(如儿科、ICU),必要时临时调整病患转移路线;

  预留“应急通道”:施工期间需确保至少1台备用医用电梯正常运行,若涉及唯一医用电梯改造,需临时租用符合医疗标准的移动电梯(或协调医护人员使用其他通道),避免急救运输中断。

中期验收与风险排查:施工完成30%、70%时,需组织医院、监理、供应商进行中期验收,重点检查:

  结构安全:井道墙体是否有裂缝、楼板承重是否达标;

  设备适配性:轿厢尺寸是否满足担架平放需求、应急电源是否能正常启动;

  医疗合规性:电气系统是否存在电磁干扰(可通过测试心电监护仪在电梯运行时的信号稳定性验证)、轿厢材质是否耐消毒(可用75%酒精擦拭测试是否褪色、变形)。


3. 竣工验收:多维度检测,确保符合医疗使用标准

竣工验收是安全管理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需超越普通电梯的验收标准,增加“医疗场景专项检测”,具体包括:

常规安全检测:按照GB 7588-2023要求,检测电梯的限速器、安全钳、缓冲器等安全部件(确保失效时能紧急制动)、门机防夹功能(模拟轮椅、担架通过时的防夹效果)、超载保护(加载110%额定载重量时需能报警并停止运行);

医疗专项检测:

  急救模式测试:启动“医用急救模式”后,电梯需能优先响应急救呼梯信号(如急诊科呼梯后,其他楼层呼梯被暂时屏蔽),且轿厢内照明、通风需自动切换为“强模式”(确保急救时视野清晰、空气流通);

  平稳性测试:使用加速度测试仪检测电梯运行时的颠簸度,确保启动/制动时的最大加速度≤0.8m/s²,运行中垂直振动加速度≤0.15m/s²(避免影响病患病情);

  消毒兼容性测试:用医院常用消毒剂(如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)对轿厢内壁、扶手进行消毒,测试材质是否耐腐蚀、是否产生有毒气体(避免损害病患健康);

合规性备案:验收合格后,需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(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)提交《医用电梯使用登记证》申请,同时向卫生健康部门备案(提交改造方案、验收报告、消毒测试报告),确保合法合规使用。



二、医用电梯后期维护:建立“医疗级”保障体系,确保零故障运行

医用电梯的维护需遵循“预防为主、应急优先”原则,结合医疗场景的“高可靠性需求”(如手术、急救不能中断),建立“日常巡检+定期维保+应急响应”三位一体的维护体系,同时满足医疗消毒、感染控制的特殊要求。


2. 定期维保:专业化、标准化,延长设备寿命

定期维保需由具备“医用电梯维保资质”的团队执行,分为“月度维保”“季度维保”“年度维保”,且需结合医院诊疗需求(如避开手术高峰期、节假日)制定计划,核心内容如下:

月度维保(侧重基础功能检查):

  清洁门机轨道、轿厢导靴(避免杂物卡顿导致门机故障);

  检查担架固定装置的螺丝松紧度(防止使用时脱落);

  测试“医用急救模式”的响应速度(从启动到优先呼梯需≤3秒);

  更换轿厢内的消毒湿巾(确保消毒效果)。

季度维保(侧重核心部件维护):

  润滑导轨、钢丝绳(选用医用级润滑油,避免产生异味影响病患);

  检测限速器、安全钳的动作灵敏度(模拟超速场景,确保能紧急制动);

  检查双回路供电的切换功能(模拟断电,测试UPS是否能立即启动);

  校准电梯的平层精度(误差需≤±5mm,避免担架、轮椅上下时倾斜)。

年度维保(侧重全面检测与合规性验证):

  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(具备医疗设备检测资质)对电梯的承载能力、运行平稳性、应急功能进行全面检测,出具《医用电梯年度安全检测报告》;

  更换老化部件(如门机皮带、应急照明电池,选用医疗专用配件,确保兼容性);

  验证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(测试电梯运行时,周边10m内的医疗设备是否受干扰);

  组织医护人员、后勤人员进行“电梯应急演练”(如模拟病患被困、设备故障,演练救援流程)。


3. 应急响应:快速化、专业化,保障医疗安全

医用电梯若突发故障(如困人、停运),可能影响急救流程,因此需建立“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”,核心要求如下:

响应速度:接到故障报警后,维保人员需在“院内5分钟、院外30分钟”内抵达现场(医院需在院内设置维保驻点,配备常用备件);

救援流程:

  1. 接警后,先通过电梯内应急通话装置安抚被困人员(尤其病患),告知救援进度,避免恐慌;

  2. 若被困人员为急症患者(如心梗、术后病患),需优先协调医护人员通过应急通道抵达对应楼层,同时维保人员快速救援(避免等待时间过长加重病情);

  3. 救援完成后,需立即对电梯进行全面检测,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才能恢复使用(禁止“临时修复后立即运行”);

备件保障:医院需储备核心备件(如门机主板、应急电源、防夹光幕),且备件需符合医用标准(如耐消毒、防电磁干扰),避免因备件短缺导致电梯长期停运;

故障复盘:每次故障处理后,需组织维保团队、医院后勤部门进行复盘,分析故障原因(如是否因消毒不当导致电气部件损坏、是否因使用频率过高导致部件磨损加速),制定改进措施(如调整消毒方式、缩短相关部件的维保周期)。


4. 特殊维护:适配医疗场景需求,强化感染控制与设备保护

消毒维护:需结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,制定“分级消毒方案”:

  普通病区电梯:每日用含氯消毒剂(500mg/L)擦拭轿厢内壁、扶手、按钮,每周用紫外线消毒1次(每次30分钟,消毒时需关闭电梯);

  传染病区/发热门诊电梯:每次使用后立即消毒(按钮用75%酒精擦拭,轿厢用1000mg/L含氯消毒剂喷洒),且配备“一次性消毒湿巾”供使用者自行消毒,电梯内设置“污物专用袋”(避免医疗垃圾污染轿厢);

  注意事项:消毒时需避开电气部件(如按钮、应急通话装置),避免液体渗入导致短路;选用的消毒剂需与轿厢材质兼容(如不锈钢材质避免使用强酸、强碱消毒剂)。

高峰期维护:针对医院就诊高峰期(如早8:00-10:00、住院部探视时段),需增加巡检频次(每2小时1次),同时安排维保人员现场值守(如在急诊科、手术室电梯旁待命),及时处理突发问题(如门机卡顿、按钮失灵)。



三、总结:以“医疗安全”为核心,构建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

医用电梯的加装改造安全管理与维护,本质是“医疗需求”与“电梯技术”的深度融合——加装改造阶段需通过“需求精准定位、结构严格评估、施工医疗适配”规避安全隐患,维护阶段需通过“高频巡检、专业维保、快速应急”确保设备零故障运行,同时兼顾感染控制、病患舒适等医疗特殊要求。


对医院而言,需建立“多部门协同机制”(医务处、后勤保障部、感染控制科、施工方、维保方联动),将医用电梯纳入“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体系”,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,最终实现“电梯服务医疗、保障生命安全”的核心目标。


分享